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公立|高职/专科院校

http://www.tjarts.edu.cn/

天津美术学院专业设置

  目前设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等五个二级学科, 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公共艺术、多媒体设计、美术史论等17个专业方向。
  以下为个别科系介绍:
  【视觉艺术设计系】  近年来,视觉艺术设计系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体 实力不断加强。现有学识渊博、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年富力强、才思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学术骨干。学科拥有多个处于本专业领域前沿、较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比利时一级德国等相关院校与机构建立了教学与科研的合作或交流关系,以开放、改革的姿态跨入新世纪。
  目前,视觉艺术设计西正励精图治,碳素和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学学科体系,成为我国该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缉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环境艺术系】
  一、环艺系概况: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始办于1985年正式成立环境艺术系。现有本科生和硕士生共150人。近2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并活跃在全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和大专院校的教学岗位。
  目前我环艺系正直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艺术设计分院建立后学科的整和、新模式的运行、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推进了环境艺术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深化发展。
  二、专业方向与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系的教学以建筑及室内外环境为基础,掌握中外建筑史、设计理论。加强基础修养与专业意识、空间思维、材料与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训练并注重环境科学、建筑与园林艺术、社会人文与民族传统文化诸方面的培养。
  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能力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全面培养有专业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服染系】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始建于1959年,自筹建之日起,经过不断改革、不断总结、不断调整,有着明确的办学知道思想,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构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教学条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服装设计和染织设计专业于1990年定为学院重点学科。1991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定为市重点发展学科。2001年经天津市政府批准为市重点建设学科。回顾办学的历史,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重视、严格管理、突出特点、培养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我系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服装染织设计系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加强。现有学识渊博、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年富力强,才思机敏、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学术骨干。学科拥有多个处于本专业领域的前沿、较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目前我们正励精图治,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学学科体系,成为我国该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系拥有服装和染织两个专业,服装专业两个专业方向,为:礼服设计方向和成衣设计方向;染织专业分为三个设计方向是:纤维艺术设计方向,印染工艺设计方向和染织产品设计方向。
  【工业系】
  专业设计课程设置:  材料学(对基本材料的了解)  结构工艺学(对基本常用结构的了解)  形态学(立体造型基础)  产品设计创造学(创造与方法)  设计程序(设计与市场与制造全程)  设计法则(相关设计法)  设计管理学(设计师的团队管理)  设计实践(设计商品化社会化)
  【雕塑系】  培养方式:  1、由造型艺术学院基础部进行一年级的基础教学。  2、雕塑系进行二年级至五年级的本科专业基础教学。  3、雕塑系现设立石雕、木雕、陶艺和金属材料雕塑工作室,按照各自不同的艺  术方向进行教学,学生在四、五年级进入工作室学习直至毕业创作。  4、研究生培养:方向为“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学制3年。
  雕塑系基础课以写实具象训练为基础,由临摹训练、投向写生、胸像写生、80cm人体写生、120cm人体写生、120cm着衣人体写生、人体对应训练、等大人体写生,并从圆雕到浮雕头像、人体等课程,采用全面系统的渐进式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具象写实能力,为进入工作室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雕塑系所示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方式采用由导师组合导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导师业务专长的指导作用和导师组集体智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导师与学习集体相结合的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