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南通|公立|省属高校

http://fzfz.ntu.edu.cn/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专业建设:
  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无纺布)的加工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是源于纺织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或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通过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非织造材料及加工由于其特有的结构和技术特点,产品应用面越来越广,已经发展成为纺织工业的一个重要领域,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2005年教育部在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作为试点,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从“纺织工程”专业中独立设置,以加强非织造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专业柔性方向,注重提高加强在非织造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水平,配备了较强的师资队伍,并加大投入,建立了一定特色的“非织造材料实验室”,具备了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基本条件。2006年南通大学成为继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后全国第三个教育部批准设置“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2008年正式招生。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掌握现代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在非织造企业、科研、教学等部门,从事非织造原材料制备与选用、非织造工程工艺设计与控制、产品设计、非织造产品开发与检测,以及相关领域管理和贸易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专业特点,着重对专业建设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专业建设上注重学科交叉,加强专业平台建设,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创特色,创品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求,推进学科融合;构建知识平台;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改革上,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设置实习教学环节、科研训练环节以加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办学模式上,结合专业工艺变化多样、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专业建设加强教学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方面,广泛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就业基地及用人单位的资源和条件,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推动:
  江苏在全国非织造行业起步较早,目前在非织造产品生产能力和非织造设备加工能力上发展较快,但相对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较低,设备加工大都为进口设备的仿造,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关键还在于高层次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人才缺乏,这已成为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纺织经济和产品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和市场对高层次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本着“依托重点学科,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思路,为推动江苏及全国非织造材料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创办伊始,在各级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的关心与支持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加强与企业联系,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产学研”合作,每年举行行业知名专家学术报告会,以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定期为企业提供非织造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短期培训,既可以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将专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紧密结合。目前设有配套相对齐全的非织造材料实验室,与南通新绿叶非织造布有限公司、南通丽洋非织造工业有限公司、南通丽洋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非织造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南通市非织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省、市科技项目10多项。